滑翔上升的亮色型斯溫氏鵟
斯溫氏鵟不論是繁殖或過冬時,都是棲息在開放或半開放的鄉郊,如沙漠、草原及大草原。牠們喜歡野外的大草原、牧草地及長滿小麥及紫花苜蓿的草坪,因這是其獵物的棲息地。牠們會停在高處獵食,並將獵物帶給雛鳥。牠們繁殖的分佈與當季細小哺乳動物的分佈有著密切關係。例如在加拿大薩克斯其萬省,牠們與瑞氏黄鼠的分佈地就完全相同。
斯溫氏鵟是地盤性的,會阻止其鵟進入。分佈密度會有所不同,平均每6.5平方公里就有一對。牠們的平均活動範圍為2.5-5平方公里。覓食及遷徙時,牠們會聚集成群,但並非源自社群原因,而是為製造較有利的條件。
斯溫氏鵟、紅尾鵟及王鵟會爭奪地盤。整體上,這三個物種都在同一地區築巢,並獵食相同的獵物。雖然食性重疊,但棲息地卻不會重疊。在美國俄勒岡州,斯溫氏鵟會選擇棲於不同結構的樹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斯溫氏鵟棲於分散的樹上或河岸,紅尾鵟棲息在高樹上,而王鵟則棲在開放的平原,棲息環境的不同可以幫助減少為食物競爭。
斯溫氏鵟的繁殖困難令牠們棲息得越來越接近另外兩種鵟。牠們一般都可以容忍人類。牠們會受到收割、堆草堆及犁地所吸引。家麻雀、歐洲八哥及其細小鳥類會在接近斯溫氏鵟的地方築巢。
獵食及食物
编辑
淺色形態的斯温氏鵟
斯溫氏鵟在飛行時會將雙翼構成兩個平面。牠們有時會像灰澤鵟般停留在地面,或像毛足鵟般翱翔。在遷徙時,牠們在晚上會棲在地上。
斯溫氏鵟除了築巢時就主要是吃昆蟲的,包括草蜢、蟋蟀及蝗蟲。牠們飛行時會獵食蜻蜓或蛇蜻蜓,用腳抓住獵物後立即放在喙中。牠們也會以相似的方法獵食蝙蝠。若昆蟲受天氣影響留在地面時,牠們會走到昆蟲堆中喙食。牠們會捕捉因農耕或火勢而走出來的昆蟲。一般而言,牠們會站在較高的地方,如燈柱等候獵物的出現。在阿根廷,未成年的斯溫氏鵟群會獵食遷徙中的蜻蜓。
雙親會將獵物帶給雛鳥,包括細小的哺乳動物(如地松鼠、白尾灰兔、囊鼠、小鼠屬、野兔等)、細小的鳥類(如綠頭鴨、艾草榛雞)、爬行類及兩棲類。牠們是機會主義者,會很快的就食物供應作出調整。
另外亦有發現斯溫氏鵟會吃在馬路上的路死。
繁殖及壽命
编辑
當斯溫氏鵟於3-4月抵達牠們築巢的位點時,牠們會回到原有的巢中。牠們是一夫一妻制的,對配偶及地盤的忠誠度很高。對於長距離遷徙的候鳥來說是很罕有的。在抵達後的7-15日內,雄鳥開始在地上、石壁或樹上建造鳥巢。巢是以樹枝及草造成,約要2星期來完成。牠們可能會重新建造新巢,或是翻新舊巢或其他的鳥類的巢(如渡鴉、黑嘴喜鵲或美洲鴉)。
有關斯溫氏鵟的求愛方式不詳。其中一種包括在上空盤旋及急降,閃動翼底或臀部及嗚叫,最後俯衝及降落在巢邊。牠們只會在早上及晚上交配。雌鳥有可能在沒有求愛的情況下擺出接受的姿勢。
斯溫氏鵟一般在獨立的樹、防護林帶、河岸樹林或廢棄的農田築巢。築巢的樹包括西黃松、花旗松、雲杉、白楊、當地的楊屬、榆樹、豆科灌木、柳樹、巨人柱及高株絲蘭。巢會築在地面15呎以上,接近樹頂的樹蔭內。巢很易被弄壞,比紅尾鵟的巢還要細小,每一季後多會破裂。
雛鳥頭部特寫
斯溫氏鵟每次會生1-4隻蛋,平均2-3隻。蛋吐橢圓形,長57毫米及闊46毫米。表面光滑,主要呈白色,有藍色或綠色色彩。孵化期間,鳥蛋會快速變成暗白色。一些蛋是素白色的,其他的則有淺褐色的斑點。孵化期為34-35日,由雌鳥孵化,雄鳥會負責帶來食物。
雛鳥在出生後的9-11日就會長出飛羽。在15-30日大時是最容易死亡的時期,有可能是兄弟間互相殘殺。雛鳥在33-37日大時就會離開鳥巢,於38-46日大就會換羽。雛鳥會由父母照顧約4-5星期。牠們每年會繁殖一次,且似乎不會生取代的蛋。
紀錄下野外最老的斯溫氏鵟24歲。牠們會因路死、非法射殺、觸電及惡劣天氣而死亡。在一項研究中就發現風暴及冰雹破壞了30%的巢。大雕鴞會掠食牠們的蛋。另外,牠們的蛋經常會出現不明的不孕。
保育狀況
编辑
受傷的斯溫氏鵟。
斯溫氏鵟的數量自21世紀上半葉就開始下降,於1972年至1982年間就牠們在美國被列為瀕危。不過由於其數量發現較以往所想的豐富,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亦認為牠們是無危。[1]
令斯溫氏鵟數量減少的主因是在阿根廷的過冬位點有殺蟲劑的使用。當地的農民使用殺蟲劑(滴滴涕及久效磷)來控制草蜢及蝗蟲的橫行,斯溫氏鵟在吃下牠們時就吸入了殺蟲劑。[6]
斯溫氏鵟在墨西哥北部至南部的生活得非常理想,但是在俄勒岡州及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數量就大幅下降,原因是失去棲息地或農耕工作。農耕工作令牠們主要的食物,如地松鼠及草蜢的數量減少。
雖然斯溫氏鵟住近人類,但牠們卻很容易受到騷擾。由於牠們溫和,很易成為射殺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