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
陈亚进
筼筜湖“市民湖长”、白鹭洲公园“市民园长”
从湖岸望去,湖心岛像一块漂浮的绿色宝石,看似寻常,却是城市中心罕见的生态‘无人岛’,是白鹭的一方乐土。
湖心岛宛如一颗绿色宝石。记者 唐光峰 摄
湖心岛上的环形巡查步道。记者 唐光峰 摄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仇慧亮)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曾是潮起潮落、舟楫穿行的美丽港湾。20世纪70年代初,港口处筑堤围堵,港湾自此变为封闭水体,形成筼筜湖。
在湖中央,静静卧着一座绿色岛屿——湖心岛,它由湖底清出的淤泥堆填而成。如今,岛屿面积约3.53公顷,因鹭鸟在此栖息繁衍而被亲切称为“白鹭岛”。长期封闭的生态管理,让它成为市民眼中“只可远观”的神秘之地。
本期“口述厦门”,晨报记者与筼筜湖“市民湖长”、白鹭洲公园“市民园长”陈亚进一起,带您探寻湖心岛背后的故事。
淤泥筑岛
构建城市生态样板
湖心岛并非凭空出现。陈亚进介绍道:“以前这里有一个小岛礁,退潮时能露出一点,涨潮的时候就被淹没。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带的水质污染严重,周边环境很差,也少见鸟类踪影。”
到了20世纪90年代,筼筜湖治理初见成效,水体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但湖区周边盐碱化严重,植物种植困难、生态景观单一,难以满足生物栖息与生态恢复的需求。陈亚进回忆道:“那时候的湖心位置堆满了清理而来的淤泥。后来,专家们经过仔细论证建议,不如利用这个地方,打造一个给鸟儿安家的生态岛。”当时,厦门市政府决定以湖心岛为核心,打造“城中有海、海中有岛、岛上有林有鸟”的生态样板工程。
自2001年起,市筼筜湖保护中心陆续在岛上和导流堤周边种植红树林,积极营造适合鸟类栖息的生态环境。“一开始树苗长得慢,后来换了几种耐盐碱的品种,比如秋茄、木榄,慢慢才稳定下来。”陈亚进说,据统计,截至目前,筼筜湖区域已种植9个红树品种,总面积达约2.6万平方米,形成全国少见的城市心脏地带红树林带。
如今,这片红树林不仅稳固了湖岸、净化了水质,更吸引成群鹭鸟栖息,湖心岛也逐步演变为白鹭繁衍的重要栖息地。最多时,岛上曾聚集上千只白鹭在此繁育、筑巢、觅食,形成城市中难得的自然鸟岛景观。
封闭管理
精心养护岛上绿植
“岛上和岸边完全是两个世界。”陈亚进这样形容。湖心岛植被覆盖率高,乔木挺拔、灌木丛生,层层叠叠的绿色从岛心向外铺展,构成一片天然生态屏障。岛内设有一条环形巡查步道,供养护人员使用。漫步其中,鸟鸣此起彼伏,草木相掩,颇有“城中秘境”之感。
在外人眼中,湖心岛是个神秘之地,但在陈亚进眼里,它像一位交情颇深的朋友——看着它一年比一年绿,鸟类越来越多,心里特别踏实。
2004年,湖心岛被正式划定为白鹭自然保护小区,实行长期封闭式生态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这个保护措施很关键,减少人为干扰,鸟类才愿意留下来。”陈亚进解释。
对湖心岛的生态维护一刻没有松懈。市筼筜湖保护中心每周都会派专业绿化人员登岛巡查,对岛上绿植进行精细养护。每次巡查,工作人员都会沿着步道走上一圈,细致检查植被生长、水源系统和林下状况,并常态化开展病虫害防治、防火巡查等工作,确保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运行。
湖心岛的蝶变是厦门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陈亚进感慨:“‘让白鹭回归’并不是一句口号,现在白鹭就在眼前飞,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湖水清了、红树林活了、鸟儿回来了,湖心岛不仅守护着筼筜湖的生态,也守护着厦门这座城市的绿色记忆。
【相关新闻】
米黄花海缀筼筜
白鹭立枝头,与秋茄花相映成趣。记者 唐光峰 摄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仇慧亮)近日,筼筜湖迎来红树植物秋茄的花季,米黄色的小花增添一抹清新亮色,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欣赏。
昨日,记者来到筼筜湖导流堤,只见一片片秋茄花盛放,花色素雅。步道上,市民三三两两漫步,边走边拍。湖面之上,白鹭掠水而过;林间枝头,鸟儿灵动跳跃;湖畔滩涂,招潮蟹忙碌穿梭,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据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秋茄花色为白色或米黄色,2朵至5朵组成聚伞花序,其胚轴成熟后形似小茄子,因此得名“秋茄”。花期预计或可持续至8月底。
据了解,作为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和“地球之肾”,具有净化水质、防风消浪、促淤护岸、调节气候、美化景观等多重功能。与普通植物相比,红树林还有三大特性:会“怀孕”,部分红树的种子会在母树上发芽,形成新个体后才脱离母树,这被称为“胎生现象”;会“排汗”,红树根系具有拒盐功能,部分品种还能通过叶片盐腺将多余盐分排出;会“流血”,红树树皮富含单宁酸,与空气接触会氧化变红,如流血一般。
目前,筼筜湖区已种植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榄李、木榄、拉关木、无瓣海桑、银叶树等9个红树品种,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筼筜湖外导流堤、内导流堤、湖心岛等区域。这些红树不仅构筑起湖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为市民游客认识和亲近自然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