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商,决定了家的真正模样

逯薇所撰写的《小家大变局》揭示了新的时代变量之下,中国普通小家的全新居住趋势和居住标准。/受访者供图

因为工作的关系,逯薇需要定期进行入户访谈,保持对居住者居住状态的了解和跟进,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入户访谈,她一做就是10年。

2013年,在一次入户访谈任务后,逯薇和一起参加调研的同事聊了一下他们对于入户访谈的感受,依然是“户型格局有待改善”“厨房功能有所欠缺”“收纳空间不足”“精装修木纹颜色太深”等问题。

逯薇突然意识到,居住这件事和财商、智商一样,也是需要“商”的。

逯薇说:“‘住宅’是两个字,一个是‘宅’,一个是‘住’。而他们之前工作上关注的大部分问题都在于‘宅’,实际上更大的问题是‘住’。不同的家庭状态,各有各的居住烦恼,真正居住状态好的家庭并不多。

不同的家庭状态,各有各的居住烦恼,真正居住状态好的家庭并不多。/图·unsplash

无论开发商、建筑设计师多么努力,交付出去的也只是一套空空如也的房子而已,只有等到居住者搬进去,用自己喜爱的家具逐一填充这个居住空间后,才能形成生活。

过去中国人可能没有什么钱,无财可理,也就缺乏财商。住也是一样的,曾经,很多中国人都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商也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而言,住商指的是把房子住出价值、住出品质的能力。‘住’这个汉字拆开就是‘主人’——主人的住商,决定了家的真正模样。”

在中国,有大量的年轻居住者。这个“年轻”指的不是年龄,而是居住经验。大部分中小户型的居住者都是第一次买房,居住经验有限,住商也有限。改善型住房的购买者,居住经验比以前增加了,住商也就更高一些。

“住商”概念的提出者、中国居住研究学者逯薇基于自己近 20 年对住宅设计及居住研究的经验,形成了一套“住商”知识体系。 /受访者供图

逯薇说:“即使买房了也不代表这个人能快速地成为一个成熟的居住者。房子只是家的硬件,‘房子+住商’才构成完整的家。没有完美的住宅,但有更好的住法。”

不要让网红款“好物”,

塞满你的家

在逯薇看来,关于居住这件事,先要解决从无到有,再说从有到优。这就像一个人如果连饭都吃不饱,便不可能追求营养均衡。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人居住条件的客观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的居住条件在短短数十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住建局提供的数据,1978年城镇人口平均居住面积6.7平方米,到了2019年,城镇人口的平均居住面积达到39.8平方米。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人居住条件的客观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的居住条件在短短数十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pexels

逯薇说:“这是一个惊人的跃迁,不仅是居住面积在增长,建筑的合理性、内部功能的人性化、材料的美观程度以及人们的住商都有很大进步。可以说中国人的住商进入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中。”

与此同时,中国家庭正在面对三重挑战——城市化、年轻的居住者以及消费品的快速更迭。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数以亿计的人从农村迁向城市,年轻人从决定在城市里置业到买房、收楼、搬家入户、结婚生子,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若干年之内。

也许刚开始二人世界的画风很美,但随着孩子降生、老人搬过来同住带娃,家中一下暴增到五六口人,居住体验就会亮起红灯。如果居住者本人缺乏高住商,想要过上高质量的居住生活就成了难题。

在中国,有大量的年轻居住者。这个“年轻”指的不是年龄,而是居住经验。 /受访者供图

另一方面,互联网发展下资讯的快速增长,让80后、90后在居住方面的消费意识有巨大提升。然而,资讯不等于知识。有了零星的知识以后,这些知识是否可以搭建成自己的居住知识体系,这对于年轻的居住者而言,都是巨大挑战。

尤其在这个年代,物质更新迭代的速度空前,家里很容易被购置的各种物品塞得满满当当。加之生活中的物品都是长期耐用品,不像时尚服饰那样可以轻易淘汰,这使得高质量居家的难题难上加难。

逯薇说:“一些年轻居住者一看见网红款的家居物品立马就下单,这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住商是一个系统,如果把住商比作一棵树,那些层出不穷的网红款只是树的一片叶子,除了这片还有其他新叶子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来。过度关注细节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看过太多住着住着就画风崩坏的小家,深知其中的问题。家是一个生态系统,你需要先把树干立起来,再去让它开枝散叶。小家的树根,是空间母体——布局;小家的树干,是收纳、功能和颜值三大项。”

我们国家的国民住商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图·pexels

北欧国家的住商之高,让北欧家居文化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而中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进步很快,必须承认我们国家的国民住商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何帆说:“住宅设计师逯薇找到了中国经济的新趋势——人们对房子的需求,已经从投资转变为居住。怎样才能住得舒服、住得有情调、住得愉悦,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技艺。”

好房子的三个标准:

显大、实用、适老

逯薇说:“如果说时尚界对于服装要求的普遍标准是‘一显高,二显瘦’的话,那么对于住宅布局而言,好的住宅的普遍标准则是‘一显大,二实用’,结合中国当下老龄化高峰渐至的刚性趋势,那么还要为父母的房子加上第三条——‘适老’。”

住商高的人,在买房之前就懂得如何挑选房子。

住商高的人,在买房之前就懂得如何挑选房子。/受访者供图

对于大部分购房者来说,买房先看户型。一个房子的户型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的家庭构成和生活习惯。

中国家庭大多偏好90平方米的三房户型。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集资建房后,最常出现的户型就是三房一卫。可以说,三房一卫的房子是那一代厂里职工对居住环境的终极梦想。从商品房出现至今,90平方米的三房户型依然是主流。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快、城市化趋缓、生育率降低,这三个外部环境因素决定了未来多元化家庭的增加。根据其他国家的样本,日本和欧洲各国在完成了城市化的阶段以后,家庭的构成也越来越多元化——有单身家庭,有丁克家庭,有银发家庭,有居家办公的家庭,有闺密抱团养老的家庭,也有多娃家庭。

在逯薇看来,居住户型其实也要随家庭变化,同步实现“多元”。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房子的结构。

逯薇说 :“一些年轻居住者一看见网红款的家居物品立马就下单,这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受访者供图

然而,房屋结构恰恰是长期被买房人忽略的。比如购买二手房时,中介公司提供的大部分户型图都不会标注出哪些是承重墙,哪些是非承重墙。身为购房者,如果你不想等开始装修时才“拆结构盲盒”,那最好在下定金之前,就去物业看一眼结构图。

逯薇说:“普通人买房会关注初始户型,要三房就看三房,几乎不会去看真实的房屋结构。因为家的人口在变化,‘住’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个受承重墙影响格局的房子,和一个拥有很多可能性的房子,这之间的差异就是机会成本。我认为未来的主流户型,是结构制约条件极少的‘空白户型’。

目前很多被结构墙框死的户型,自然做不到适应多元化的需求。从长远来说,大量建造这种一次性布局的房子,是社会资源的重复浪费。”

逯薇认为,居住变量、城市化率、生育率、老龄化,都是当下中国每个小家要面对的变局。/图·pexels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中国某些城市就开始做百年住宅示范项目。这些住宅的结构特征很清晰,那就是除外墙以外,中部空间只有一根柱子加极少量的墙体。显然,这样的房子,无论什么家庭住进去,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布局。

逯薇认为,居住变量、城市化率、生育率、老龄化,都是当下中国每个小家要面对的变局。以10年为一个单位,2012年看起来还不错的户型,在2022年来看已经很古老了。“我认为这种空白、高自由度的户型,是未来值得大力推广的。当年轻居住者告别一味追求90平方米的三房户型的时候,我们的居住方式才能真正迎来可逆转的大变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3厘米等于多少寸
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怎么多病共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