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战列舰是以舰炮作为自己的主要武器的。但鲜为人知的是,鱼雷也曾经登上过战列舰,并且在一段历史时期中成为了战列舰仅次于舰炮的第二主要武器。那么为什么战列舰会装备鱼雷发射管,鱼雷发射管又是如何从二战期间的战列舰上消失的呢?
1904年,法国战列舰“查理·马特”号(Charles Martel)进行侧舷鱼雷发射实验
在大舰巨炮的时代中,战列舰的主炮口径越大、射程越远,才能在战列舰之间的交战中获得更多的优势。但是战列舰主炮在大海上对运动的敌舰射击时,由于观瞄和火控设备性能与技术的限制,要想取得命中并非易事。
而鱼雷技术的进步,让各国海军看到了提升战列舰攻击效率的最佳途径。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鱼雷,在对舰攻击中拥有独特的优势。如果让战列舰搭载一定数量的鱼雷发射管,在编队作战时一齐发射鱼雷攻击敌人排成战列线的大编队,或许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各国进入无畏舰时代后,海军列强们在20世纪初期都纷纷为自己的主力战列舰安装一定数量的鱼雷发射管。这些鱼雷发射管通常固定射角的采用单管布局,1个布置成向前发射,1 或 2 个布置成从舷侧发射,有时也会布置成向后发射。
一战期间,正在为“国王”号战列舰(SMS König)的舰首鱼雷发射管装填鱼雷的德军水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德双方的战列舰都在海战中尝试向对方发射鱼雷。由于交战距离太远,这些互相射出的鱼雷都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而在一战结束后,各国海军又纷纷将鱼雷发射管从战列舰上撤下,理由是随着战列舰主炮射程的增加,10000米以上距离的炮战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此时的鱼雷无法达到如此远的射程,就算达到了,鱼雷能否命中也是相当看运气的事情。而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各国战列舰吨位的限制,进一步促进海军列强们将鱼雷发射管从战列舰上撤下。
美国战列舰“俄勒冈”号的单管鱼雷发射管和2枚储存的533毫米鱼雷,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后,美国战列舰不再安装鱼雷发射管
英军水兵正在为“皇家橡树”号战列舰的舰首鱼雷发射管装填533毫米鱼雷
不过,英国海军却是少有的在一战后也依然为主力舰保留鱼雷发射管设计的海军。不论是在“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上,还是在2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上,都安装了鱼雷发射管。
皇家海军的军官们认为,高速的英国战列巡洋舰能够先敌一步进入攻击阵位,从而进行先手攻击,而鱼雷发射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主炮射击精度的不足。
“罗德尼”号战列舰的鱼雷储备舱
对于在战列舰上保留鱼雷发射管一事,英国海军内部也产生过巨大的争论,英国海军造舰总监德·英考特(d'Eyncourt)明确反对为“胡德”号安装鱼雷发射管,因为鱼雷管正好在船体纵桁的正上方,一旦鱼雷管被命中殉爆,整个船体就会在顷刻间折成两半。搭载鱼雷发射管是否会给战列舰本身带来额外风险,也是当时各海军列强所考虑的一个问题。在英考特的反对下,原定安装8具鱼雷发射管的“胡德”号最终只安装了4具鱼雷管,甚至鱼雷管本身还一度被标记“仅限和平时期使用”。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侧舷的2对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在二战中,为战列舰安装鱼雷发射管的还有德国海军。1941年3月,德国海军上将君特·吕特晏斯根据先前“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等德国大型水面军舰的破交作战经验,提出为“俾斯麦”级和“沙恩霍斯特”级等大型战舰安装鱼雷发射管。与尽量使用甲板炮,少用鱼雷攻击盟国商船的U艇部队相比,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部队却希望能够用鱼雷来替代主炮成为攻击商船的主要手段。
吕特晏斯认为,用大口径主炮击沉1艘商船,至少得打10发炮弹,如果射击次数进一步提升,那么无论是炮弹的消耗还是主炮炮膛的磨损,都不利于德国水面舰队提升攻击盟国商船队的效率。而一旦搭载鱼雷发射管,吨位巨大的主力舰依靠强大火力的威胁可以很容易逼停一艘商船,在接近到一定距离后,只要1-2枚鱼雷就能把一艘商船送入海底,反而是比主炮射击更加“经济”的破交作战手段。因此最终“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两舰安装了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则安装了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沙恩霍斯特”号布置在侧舷的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虽然在二战中,战列舰搭载的鱼雷发射管已经没有太大的实战意义,但在1941年的“莱茵演习”行动中,“俾斯麦”号战列舰就被前来围剿的“罗德尼”号战列舰发射鱼雷命中,“俾斯麦”也成为了海战史上唯一一艘被敌方战列舰发射鱼雷击中的战列舰。
准备将鱼雷装入发射管内的“罗德尼”号战列舰水兵
二战后期,英国海军也意识到了战列舰上的鱼雷发射管已无用处,“纳尔逊”和“罗德尼”号战列舰也在改造中将鱼雷发射管拆除了。交战距离的增加、战列舰火控技术和火炮性能的进步,以及鱼雷发射管殉爆的危险,在种种因素作用之下,鱼雷发射管最终被各国海军从自己的战列舰上淘汰了下来。
【来源:网络】